要學得多、學得好,訂定準確的教學規則是方法之一,但不少資深教師均表示,若能引發學生好奇心,適度培養,也能令學生發光發亮。今期採訪的學校教師群,以學生為本,培養出具有創意及能力的學生。
教師重視學生發展
可道中學(嗇色園主辦)位於元朗洪水橋區,校長彭惠蘭表示未來年青人發展不止限於學術能力,若能於創意或解難上發展,會有不一樣的成就。學校裡有很多互惠影響的社群文化,當中學生會在失敗中不斷嘗試,但只要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後,學生就會更有動力,並培育出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耐性。
培養創意學生群
接著是採訪三隊學生,受訪隊伍由教師鄭國威和譚裕雄帶領及培育。採訪期間,不難發現上述兩位老師主要陪伴學生為主,讓學生自行發揮並適時提點,從中學生能培養自信。師生之間,流露出信任和尊重,感情真摯深厚。
活化文物 光雕聚星樓
首先介紹的隊伍是製作光雕作品,即以投射技術於不規則的表面進行光影視像。活潑有趣的隊長潘建成同學表示歷史物件容易被忽略,以光雕技術推介聚星樓,有活化古物的作用。此外,他相信個人有領導力,遂自薦成為隊長。採訪期間,他也展現出活力及魅力,令在場氣氛變得輕鬆。他指出該隊同學約有20人,最困難的是人力統籌,要用各種方法提升同學參加意慾,但最令他意外的是於真正合作後,同學間能尊重彼此不同的意見。
負責視頻設計的楊宇陽講解設計難點,由於聚星樓是一個三層結築物,當中就涉及比例尺寸問題,亦因此需要三個視頻檔案並配合軟件才能結合,當中每秒都不能有誤差,否則影像效果就會出錯。他指出原先對此計劃並不感興趣,但隊長的鼓勵和認真,後期也滿足於計劃結果,現時對視頻設計產生了興趣。
生活智慧 䟴腳發電
另一組學生的作品是因應參與工程師體驗巡禮STEM方案設計比賽而來。三個參賽學生分別是楊咏妮、朱伊琳和楊詠佟,她們注意到坊間上的參考設計,並不一定能於日常實踐,如沼氣發電。但她們留意到很多人日常有一個無意的動作,就是「䟴腳」(即抖腳)。有了概念之後,曾與譚Sir討論,譚Sir明言也擔心實際效果,但她們三人初步商討後認為可行性高。
接著三位學生上網搜集資料,得知「法拉第原理」就是通過齒輪帶動金屬線圈內磁力場產生電流。有資料顯示以一位體重60公斤的人,每秒行兩步計,持續步行30分鐘,可令手提電話充滿電量。因此她們估算,大量人流就可產生更多電流,若於人流集中地,如香港國際機場,若於地下鋪設她們所設計的壓力發電板,就可有效儲電。她們的設計確實有吸引力,亦因此於參賽期間獲得其他機構贊助逾萬元,鼓勵她們將作品化成實物。
三位學生直言獲益良多,因日常不會有類似的構思機會,她們認為是有意義的學習經歷。不過,三個女孩也直言,設計期間明確理解科學裡所涉及的物理知識較艱深。經歷讓她們認清自身的能力和興趣,升學時由原先預定選修理科轉修文科。
IOT及AI結合 智能魔鏡
前兩隊合作及創意滿分,接下來受訪的魔鏡小隊,為小記留下深刻印象。小記於18-19學年訪問了數隊有AI元素的作品,但論涉及產品的硬件架構及複雜度,魔鏡位列前茅。智能魔鏡的設計屬於純DIY,並且靈活運用了數項科技技術。隊長李嘉洋同學憶述作品源自四人期望參加智能城巿設計比賽,四人商討後以改善長者生活為題。作品魔鏡是通過語音展示即時資訊,務求讓長者使用智能設備的門檻降低,而且配合使用大型顯示。設計裡有IoT及AI元素,以鏡作物件和顯示用途,而通過語音取得資料,也就是運用人工智裡的語音辨識,接著上傳訊息至雲端伺服器,再擷取相關資料,並返回系統顯示。
架構上,以Raspberry Pi為主軸,整合及修改Raspberry Pi裡的模組功能。設計期間,學生們表示歷盡艱辛,起初以Google語音作設計,但設計完成後,鄭Sir提出,若長者不懂英文如何使用?因此他們也曾測試百度聲控系統,但百度系統只能用國語,而且回傳速度及效果也不如理想。故此再次選用Google語音,系統語音辨識率高,收音能力也佳,而為了接收更佳。學生對參加比賽及學習有正面的評價,他們指出擴闊了視野,例如曾遇上評審聽不懂他們的智能設計,但也有評審會給予最新的科技改議意見,目前期望能進一步改善系統。